(来自淮安文史网)
谈《破除框格束缚论,倡导辅助工具说》
对于诗词“格律”是否会束缚写作诗词的人,历来有着不同的两种态度和说法,一种说“是束缚文人有才不得自展者”,而另一种却说是“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”。
况周颐在《惠风词话》中有一段关于“依声填词”时,自己深切感受之语,非常值得我们去细加体会和品味:
守律诚至苦,然亦有至乐之一境。常有一词作成,自己亦既惬意,似乎不必再改。唯具律细勘,仅有某某数字,于四声未合,即姑置而过存之,亦谁为责备求全者。乃精益求精,不肯放松一字,循声以求,忽然得至隽之字。或因一字改句,因此句改彼句,忽然得绝警之句。此时曼声微吟,拍案而起,其乐何如!虽剥珉出璞,选薏得珠不逮也。
这是况周颐所说的在填词时的大概过程,填好了一首词以后,自己觉着还不错,只有几个字与格律所要求的平仄不合,但大体上来说自己已是很惬意的,似乎不必再改了,谁还能求全责备吗?可是,可是后来想想,还是要“精益求精”啊,于是循声以求,忽然得到符合平仄要求的字了,而且“至隽”,比原来的不合平仄的字更为合适、更合心意,更合自己抒情言志的要求!还有时,因为改动一字而需要把整个句子都改了,改了这一句后,还得把另一句也改了。就在这样改来改去的情况下,“忽然得绝警之句”啦!——啊呀,这个时候你看他高兴的呀:“曼声微吟,拍案而起,其乐何如!虽剥珉出璞,选薏得珠不逮也”!
从况周颐“依声填词”时由“至苦”到“至乐”的过程中,我们似乎也体会到唐代诗人卢延让《苦吟》中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的甘苦,以及贾岛《题诗后》中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的艰辛和欣慰啊。——是“格律”强迫着写作者必须去反复的“推敲”,反复的修改,直到自己非常满意为止。古人把诗词格律比喻为绣花时的底样,或是学写毛笔字时描红范本,或是拖土砖坯时的模具,都是有一定道理的,而我把它比作练习飞檐走壁时绑在腿上的“砂带”,连同古人的花样说、描红说、模具说一起,总括为“辅助工具说”。诗词格律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“辅助工具”,就看你使用不使用,以及使用效果如何了。只要认真地去依声填词,抑或从依照格律填写绝句、律诗开始,就会体会到从“至苦”到“至乐”的过程。
格律诗体的形成
词学界,以《读词常识》一书为代表的,都认定“词的严格的格律和形式上的种种特点”、“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决定的”、“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创作”的。
我呢,曾在南师院音乐系学过几年音乐,对这样的说法却就是搞不懂,我想,根据音乐乐句的长短可以“填出”诗词句式的长短,是可能的;根据旋律的走向填上声调相配的汉字,也是可能的,抑或是应该的。但是,但是要“填出”一个句子中“偶字字声间换”的“律句”来,那是不可能的。
于是,我大胆地认为,“律句形式只能是人为的”、“近体诗格律样式也是人为的”,“而词调的形成,又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,根据汉字(语)的字声平仄、韵类明暗、句式长短等都具有情感表现的功能,发展起来的”。
顺着这样的思路往前去探索,后来就又得出了,诗词格律,都只有在汉语(字)具有一字一声一意这一独特的基因属性之上才能形成的结论。它构成了中华诗词的韵律美,具有中华诗词形式独特的艺术表现力。
这些想法,是在学习前辈的著作时有所萌发的;这些想法,又是在阅读诸多诗词鉴赏文章中有所思考的;这些想法有了以后,自己就在阅读前人的诗词作品时加以验证。越想越多以后,我就写了一本《词调构成探微——兼议词作欣赏与填词》专著。
正因为有了诗词格律,才造就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三代汉语言诗文学的辉煌。诗词格律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,说它应该是“世界级”的也不为过,正应该传承和弘扬!
当看到央办和国办联合发出的“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工程”的文件以后,遵照季主任的要求,我就再试着来阐释中华诗词格律形成的“历史渊源、发展脉络、基本走向”,及其文化价值、如何传承等。还是要请大家共同讨论。
到南北朝“声律说”产生的时候,还只是注重“前有浮声,后须切响,一简之中音韵尽殊,两句之内轻重悉异”,并没有形成两平两仄或是偶字间换的“律句”要求来。到后来,按照周本淳教授的说法“唇吻调利 任其自然”,出现了两平两仄或两仄两平的规律。而启功先生在《诗文声律论稿》一书中比喻“双叠的平仄好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……一根长竿,按尺寸来截取,就可以截出律绝的句式。我呢,特别是在周教授的启发下这样来认识:人们把抑扬顿挫有致称为悦耳“美听”,那么,平声为“扬”,仄声为“抑”,如果一平一仄一平一仄地读,显得太过变换快了;而若三平三仄来读,又嫌变换太慢,两平两仄读起来最为“美听”,因为最符合我们中华美学“中庸”“中正”的美学特征。诸多四字成语的字声结构都尽可能如此安排,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万水千山、三心二意、山重水复、安居乐业、山清水秀等等。理论上还是周教授所说的“唇吻调利、任其自然”形成的,可这其中也带有人为的因素和后来的约定俗成。
好,有了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,这样的句式,那怎么样适应当时已经有了的五言诗句呢?哦,可以在后面加一不同字声,或在前面加一相同字声,还可以符合“偶字间换”的要求。于是就有了这样四句:
①仄仄平平仄
②平平仄仄平
③平平平仄仄
④仄仄仄平平
——这样一排起来,就是五言绝句的仄起不入韵样式了
平仄相对的称为对句,平仄(主要看第二字)相同的称为粘句,以不同的一句作为起句,再以“对”“粘”的关系排列,就形成绝句的四种形式。
再继续粘、对下去,八句了,即为五律;再排下去就为排律。
七字诗句出现以后,只需要在各个句前再加和第一字不同声的两个字就形成了七言绝、律、排了。
大家可以当作游戏,排排试试看吧。这样就不必死记什么近体格律诗的样式了。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