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自淮安文史网)
诗词中韵脚字声的表情意味
为了说明声韵具有情感表现的性质,上一次举了淮海戏唱词中的例子,这次列举诗词中的例子。先请看有着优美故事的大家所熟知的两首词,陆游和唐婉的《钗头凤》:
陆游
红酥手,黄藤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东风恶,欢情薄。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、错、错。
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邑鲛绡透。桃花落,闲池阁。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、莫、莫。
唐婉
世情薄,人情恶,雨送黄昏花易落。晓风乾,泪痕残,欲笺心事,独语斜阑。难、难、难!
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常似秋千索。角声寒,夜阑珊,怕人寻问,咽泪妆欢。瞒、瞒、瞒!
据传,【钗头凤】是由【撷芳词】、【惜分钗】发展而来,【惜分钗】末尾为两个平声叠字“忡、忡”,而【撷芳词】就以四字作为结句,而陆游的用了去声的三个叠字,请比较一下,情感分量有什么不同啊?
陆游的三去声叠字叠韵中表现的是无比的怨恨,而唐婉的三个平声字相叠,怨恨的分量是弱了些,但从词调上来说保留【惜分钗】的意味多了些,又因用了单字三叠,表现的是委屈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。而入声韵字“薄、恶、落;各、昨、索”的声调里是不是有着哭泣的意味呀?
再举另外一对情侣的词作,韩翃的《章台柳》和柳氏的《杨柳枝》:
章台柳
章台柳,章台柳,颜色青青今在否?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
杨柳枝
杨柳枝,芳菲节,所恨年年赠离别。一叶随风忽报秋,纵使君来岂堪折!
我不知道【章台柳】词调是不是韩翃新创,我只觉得开头两个三字句,像是在呼唤她的情人,其间相隔安史之乱,韩翃再来长安找寻情人而不得,虽然怀疑“昔日青青今在否”?“也应攀折他人手”了,但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哪,上声韵中流露的还是关切啊!
荡开讲一下——大家都熟悉的《悯农》中上声韵是不是也体现出作者对农民的关爱啊?
回来再看,柳氏后来知道了这首词,回了一首《杨柳枝》,结构是一样的,只是换了入声韵,是不是也可以感知到“哭泣”的声音啊!
再看几首《忆秦娥》:
李白
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
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
刘克庄
梅谢了,塞垣冻解鸿归早。鸿归早,凭伊闻讯,大梁遗老。
浙河西面边声悄,淮河北去炊烟少。炊烟少,宣和宫殿,冷烟衰草。
贺铸
晓朦胧,前溪百鸟啼匆匆。啼匆匆,凌波人去,拜月镂空。
旧年今日东门东,鲜妆辉映桃花红。桃花红,吹开吹落,一任东风。
郑文妻
花深深,一钩罗袜行花阴。行花阴,闲将柳带,细结同心。
日边消息空沉沉,画眉楼上愁登临。愁登临,海棠开后,望到如今。
——李白那首入声韵显得悲壮;刘克庄的那首上声韵显得对“大梁遗老”的关切;贺铸的那首却改成平声韵了,因为他觉得他要表现的情感中已经没有“悲壮”,甚至于没有一点“忆”“秦娥”的苦痛之感,而是要写“百鸟啼”、“桃花红”了,所以,所以改为平声韵了;郑文妻的那首虽然有些“闲愁”,但还沉浸在缠绵的情爱里,所以用平声韵也是合适的。
《满江红》是大家熟悉的词调,以岳飞为代表的词作都是悲壮的入声韵,可是,可是南宋时的大词人,又是大音乐家的姜白石,却用《满江红》来作“迎送神曲”,他认为仄声韵“多不协律”,改为平声韵才能体现尊神敬神的感情。再重复说一下,姜夔可是大音乐家啊,他把《满江红》改为平声韵以后,词调中的字数和句数都和原来一模一样,但是,因为韵脚字声变了,为了做到“律句”偶字字声间换的要求,句子中间的平仄关系也跟着调整了。——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呀?——词调中的平仄声韵并不是按照音乐曲谱填出来的,“律句”结构只能是文人们为了美听效果而“人为”的,是约定俗成的。
领字“激起”强化声情表现力
词调与近体诗在字的声调运用不同的地方还在于有时使用“领字”形式。
宋代的沈义父在《乐府指迷》中就特别强调去声字的运用,“但看句中用去声字,最为紧要”。
清朝万树的《词律》中也说“当用去者,非去则激不起,用入且不可,断断勿用平、上也”。
那么,词调中哪些地方需要“激起”呢?最常碰到的就是领字强调处。特别是在慢词长调之中,比如【沁园春】里,就有几处要用领字来加以强调“激起”的句子。一旦有了这些领字激起,就会使较长的篇幅有所起伏,而不再显得平铺直叙,在韵律节奏上也就多了一些对比,从而强化了情感表现的色彩。
元代陆辅之《词旨》中列出的单字领字有:任、看、正、待、乍、怕、总、问、爱、奈、似、但、料、想、更、算、况、怅、快、早、尽、嗟、凭、叹、方、将、未、已、应、若、莫、念、甚等三十三个字。——可他还并没有区分其中上声字、平声字与去声字在情感分量上的差别。
去声领字还有:望、羡、又、这、渐、过、记、忆、向等,入声“恰”等重读时也有去声效果。而如用怎、你、也、总、想、早等上声字,“激起”的意味就差了许多,却带有了关切、关爱的意思了。而如用方、将、观、当、凭等平声字,其“激起”的效果就更差了。
朋友们可以在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中很容易地找出几首《沁园春》词作来,查勘一下其中领字处不同字声的情感表现效果。
如计算“偶字字声间换”的律句结构,须除去领字从其后算起。而在不用领字处,在正常的句式最前面用上去声字,也可以起到“激起”的效果。还有一种相当少见的情况,是作者有意识地以仄声连用,以表示情感分量很重的效果,如“今夕何夕恨未了”(偶字处全为仄声,且两个去声“恨未”连用。
了解了领字具有“激起”而强化声情表现的作用,那我们在写作现在的诗歌抑或文章之时,是不是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运用呢!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