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到孩子老师的通知,需要我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的看法。虽然从事教育行业,但是对于家庭教育,其实我也并不内行。而且,我也知道学校也是应付上级的任务,有就可以,反正矮个里边挑高个,未必要多好。
十几年来,我也看过各类家长写的许多的家教案例,要么家庭条件太过特别,别的家庭无法借鉴;要么家庭教育属于无为而教,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把孩子培养长大的,别的家庭无从借鉴;还有就是大多数家庭是从众而教,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,自己根本没有好好思考过有效无效、得当失当,诸如此类,别的家庭又要借鉴什么呢,平日多看看专家讲座不就可以了,还是一手资料。即使,专家们也都是一群纸上专家,毕竟也读了很多书嘛。后两种,可以说孩子其实靠得是自己的气运长成材的。
其实每个家庭环境都是复杂的,群居成员越多,越复杂。所以适合这个家庭未必适合那个家庭,哪怕总结的家长描述地再精确再具体,读的人能够从中理性地收获自己真正需要的一些细节也是很难的。而且,一开始我就说了自己也并不擅长。这里,我仅把我的理解分享出来,尽量用情景式的方式,说一点更有普适意义的话。
“小智,晚上住外婆家啊,有好看的电视呢!”
“小智,想吃什么,外公给你买!”
“小智,快来看,消消乐我已经是皇冠了哦!”
……
“小智,昨天看电视到几点钟?”“12点半。”“外婆陪你看电视了?”“外婆9点就呼呼大睡了。”
“小智,早饭吃了什么?”“没吃。”“为什么不吃?”“不饿。”
“小智,怎么又在玩游戏!作业做完了吗?”“我也快要升级到皇冠了。”
有一句话,喊了好多年,“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!”有一句话,诗意了你我的心灵,“真正的陪伴,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也不局限方式方法,只要让孩子感觉到,你的存在……”
于是,有陪孩子看电视的,有陪孩子吃好吃的,有陪孩子玩游戏的……无需评价方式方法是否恰当,这确实是他们最能拿得出的诚意了。甚至,到底是“谁陪伴谁”,很多时候也未必真正搞清楚了。
“小智,要和奶奶一起去庙里听讲经吗?”
“小智,星期天去中山公园好不好,去挖沙子、套圈圈、捞泥鳅?”
“小智,和爷爷一起去广场看他们跳舞?”
……
“小智,怎么回来这么早?”“没劲。”
“小智,怎么还睡着。不是要去中山公园吗?”“都玩厌了。”
“小智,你怎么不出去?”“……”
鲁迅在《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》中提出了为人父母的三个核心:一是理解,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;二是指导,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,却不该是命令者;三是解放,使子女成一个独立的人。
截然不同于成人的孩子的世界,到底是怎样的呢?是我们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吗?是成人已经不屑于做的,就是孩子喜欢做的吗?是孩子曾经做过的,就是他愿意一直做着的吗?
我想,这是在误解孩子。要理解孩子,仅仅观察孩子是不够的,仅仅和孩子谈心是不够的。记录孩子在做什么,记录孩子想做什么,通过分析这些记录的行为和想法,与孩子共情,探索孩子的心理成长趋势,在这张趋势图上,明辨哪些是本我的体现,哪些是经受外力驱使下的扭曲。孩子幼小的心灵,本来就极易被扭曲。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望气的本领,想来可以看到附着在孩子身上的许多他人的心相虚影。
真正理解了孩子,我们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,什么样的的陪伴,才适合不同家庭环境、不同年龄、不同性格经历的孩子。
但是,理解是基础,陪伴又何尝不是手段。只是因为,陪伴本身的美妙和诗意,让很多人舍本求末,把陪伴当成了目的。或许,成年人也多得是孤独吧,孩子是用来弥补一种莫名的失落?
陪伴的目的,我认为是指导。家长没有能够保证孩子走向成功的伟力,但完全当得一位在孩子成长路上走向成功的领路人。
而指导孩子,又该怎样去指导?孩子的好恶是否对应着善恶对错,简单的善恶对错又是否恰是孩子可以理解的时机呢?
孩子在学着长大,其实父母又何尝不是都在学着做父母,长辈又何尝不是学不学都升级成了长辈。
给孩子起名的时候,就想着,让孩子到书里去学得智慧吧!继承先贤的德行和体悟,要比从才疏学浅的父母身上得到的更多;从生活这本大书中品尝到的滋味,哪怕是在错误中成长,也比身边人或纵容任其跋扈,或冷遇呵斥打骂使他畏缩,要来的更加深刻。
“小智,你推自行车干什么?”“妈妈,陪我去操场骑自行车吧。”“叫姐姐一起,我们三个人比赛。”
“小智,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儿讲给奶奶听啊?”“奶奶……”
“小智,海豚表演了什么节目呀?”“外公……”
陪伴孩子去运动,陪伴孩子关注身边的任何事情,陪伴孩子到广阔的世界中去……孩子才不会没劲,更重要的,他的成长会更自然,脱离成人的桎梏。
“爸爸,你知道《荒野求生》的贝尔吗?”“儿子真了不起,居然知道荒野求生,你哪里知道的?”“我们学校里看电视看到的。”“那每个礼拜天我们一起看世界地理频道吧。”
“爷爷,快来下棋。爸爸是我们家第一名,你是第二名,我是第三名,姐姐是第四名。现在我要挑战你,获得第二名。”
“姐姐,轮到你读成语故事了,爸爸和我已经每人读了一个了.”
“外公,纸牌接龙玩不玩,等你半天了……”
“姐姐,快来。我和爸爸要开始俯卧撑了,就等你。爸爸说运动要每天都做的。”
“大富翁来了。把凳子搬好,我们四个人正好。妈妈做银行放贷员,我们三个是玩家。”
……
或许,孩子学习长大要二十年,而父母学习做好父母要一辈子。从理解,到指导,再到解放,这也不远了,到孩子青春期,就要教他们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,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孩子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撑起一片天,一片明亮的天,“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。”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